桐桐靠在炕头上,看着眼前这个说话咯嘣脆的姑娘:“……我们太太说,前些日子,镇四爷身上不好,只顾着求医问药了,竟是忘了早前的月例银子,而今想起来了,一并送了过来……
又有奶奶新来,干脆连奶奶的一并捎带了过来。镇四爷有功名,这是合家的荣耀。等身子康健了,必是要出门会朋见友,便让奴婢送百两银票请四奶奶收着。”
说着,看了身边的小丫头一眼,“请奶奶查验。”
柳妈妈看了这丫头一眼,低声跟四奶奶道:“这是大太太身边的芙蓉。”只是这话听着,又是补月例,又是给出门应酬的银钱,怕是哪句话说的不合适,传到大太太耳中了。
她抬眼看四奶奶,就见四奶奶就这么靠着,一直笑着听着,这会子指了碧桃:“还不去交接了去。”
碧桃过去交接了。
桐桐这才笑道:“劳烦你替我谢大伯母体恤。虽说人在病中,却不可借此推辞礼仪。我这正愁着呢,这几日才听闻,大嫂子的好日子在十月,三嫂子的好日子在十一月,紧跟着是大姐姐及笄。虽说一家子兄弟姐妹,不计较多寡。可心意不表,我们夫妻心中难安。
大伯母操持中馈,我们这一病,婆母照管饮食,可请医问药,却多劳大伯母。身为子侄若说致谢的话,恐伤至亲之心。长辈如此体恤,晚辈感念在心。等身子好,再去给大伯母磕头请安。”
芙蓉忙福身应承,慢慢的退出去了。
一出去就拍着胸口:这是个真奶奶!
她回去复命,站在炕边原话回复了。
大太太慢慢吃着饭,对面坐着个鹅蛋脸的姑娘,炕边上大奶奶和三奶奶侍奉着,盛汤夹菜,规矩严整。
三奶奶刘氏垂眸敛目给盛汤,勺子碰到了碗口,发出些声响。大太太便放下了筷子,三奶奶手抖了一下,汤撒了。
大奶奶赶紧接了手,叫丫头将撒出来的汤用帕子擦了,这才把汤碗放在了婆婆面前。
大太太没动汤,只颔首道:“是大家子做派。拨一斤燕窝半斤冰糖过去,冬日干燥,给四奶奶滋补。”
“是!”
“……原不过是四哥儿……镇四爷跟四奶奶说笑罢了,竟是叫人听了去,大奶奶难免多心。又是补了月例,又是补贴了银两。”好似四奶奶提秀才廪米和免税,就是要朝家里要银子似得,“这一送来,这要是面皮嫩的新嫁娘,早臊了。
咱们这四奶奶,竟是不惊不怒,跟大太太说起了她的难处。家中需要应酬往来,这不能马虎。又说起了大太太的好处,竟是句句贴心。大太太便着人送了燕窝冰糖,这事便过去了。”
老太太打着盹听着,而后跟柳妈妈摆手:“不必事事报我!不聋不哑,不做家翁。你只管听你们四奶奶吩咐便是了。”
是!
桐桐跟婆婆要二房人情来往的礼簿,这不是家中的公账,只是二房的私账:“……咱们秀才公的同窗友人也总有人情往来,他竟未曾留账目,这可叫我如何?只能讨了家里的私账,将其摘录下来,莫要失礼于人才是。”
二太太曹氏觉得很是,成家了,自然是要自己交际的,“我这就叫人给你送来。”
桐桐笑着应了,把礼簿搞懂,这一家的情况基本就摸清楚了。
等礼簿搬来了,四爷叫人挪开屏风,他坐过来,跟桐桐面对面的坐着,一个人说,一个人记。
四爷最近常翻书,看原身看过的书,书上有笔记,他在熟悉对方的笔迹。
而今拿着无力当借口,字体慢慢变化嘛,总得掩盖过去。
这金家有俩儿子,大儿子叫金达,看送出去的礼,今年七月,他才过了四十岁生日。
而大太太史氏,其兄任宛平县尉一职,乃是从七品官员。
这夫妻二人生育两子一女,长子叫金铮,今年十九了,过了童生试,没有考中秀才。但大太太为长子娶了翰林院侍诏的女儿张氏,这个翰林院侍诏不是什么大官,九品文官而已,但确实是官宦人家。
次子金钟十六了,在家中行三,也是过了童生试,没有考中秀才。大太太为他娶了钦天监博士的女儿,也是九品文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