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乃是皇帝的嫡母,皇后亦无子。
而太子已经三十多岁的人了,皇帝也已经是年过五旬的老者。
近些年围绕在太子身边的人为何越来越多?无他,太子已过而立,而帝王渐渐老去。
这件事,叫太后如何处置?又叫皇后如何处置?
只能暂且如此,这是必须与皇上商议才能办的事。
于是,便这么散了。
甄贵妃回到寝宫,沉默的坐着,她不知道等待她的是什么。
太后回宫后,揉着额头,等着皇帝的到来。
皇帝花白了头发,太后摆摆手:“莫要多礼,来坐。”
帝王坐于嫡母身侧,叹了一声。
太后便道:“先帝在世时,你身在东宫,甄氏便陪在你身边了,昔年最难熬的日子,也是甄氏陪你度过的……”
帝王慢慢的给太后剥着松子,沉默不言。
太后又是一叹,不知当如何讲。自己并非先帝原配,原配并未生育,将长子记在名下,充作嫡子,这便是而今这位皇帝。可原配并不得先帝宠爱,后来,出宠妃,宠妃先后生三位皇子。
当日之境况,何其艰难。原配因后宫事身死,朝中哗然,先帝迫于压力,这才将原配膝下的皇子册封为太子,以平息朝中非议。
皇帝做太子时,如何的如履薄冰。那时,多赖于甄家。甄家对当年的东宫而言,有雪中送炭之情。
甄家女入东宫,陪在太子身侧,联络宫外,太子最终能在那场三王造反案中顺利的挺过来,少不了甄家的功劳。
太后就说:“……哀家知道,你对甄氏心有亏欠。”当年,甄氏为侧妃,太子妃生嫡长子,取名保国,就是现在的这位太子。
丧母的孩子,总怕在后宅夭折。甄氏为侧妃,受宠已极,便不会再让她生育,威胁嫡长子地位。尤其是当时宠妃之害,天下动荡,如何能再叫此类事重演?
甄氏也是出于此种想法,这才将保国的乳母纳入了甄家,以彰显于嫡子一体的态度。
当日,甄氏是冲着太子妃之位去的,愿意与太子的嫡长子共进退。她想要表达的态度是:她若为正妻,与嫡子利益一致,此生不生育,甄家一定维护嫡子的利益。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先帝赐婚太子,太子不得不娶继室,便是而今的皇后。
三王之乱后,先帝为安抚东宫,册封保国为太孙,这就是而今的太子。
后来,先帝驾崩,昔年的太子登基,太孙保国成太子。太子在送先帝灵柩时,与一女子苟合,这女子是袁氏的女儿。但这并非全是太子之错,三王余孽作乱,太子年轻被算计了而已。
所以,此事皇室心知肚明,却从未以此来责怪太子。
可此事终归是出在甄家!
其实当年皇帝登基,甄氏是有机会被册封为皇后的。而今这位皇后虽为先帝赐婚,然则出身乃先帝宠妃娘家旁支,也就是说,当年可以以叛贼余孽的名义,废黜其正室之位,未为不可。
而有功的甄氏可以以侧妃之身,册封为皇后。
只是太子在甄家出事,皇上认为甄家有心拿捏太子,因而宁肯舍了甄氏。甄氏为贵妃,哪怕有后宫之权,可却也与正室之位失之交臂。
甄氏心有不满这是必然,她屡屡插手东宫事务,送甄氏女入东宫,皆是因为她知道甄家女若不为太子妃,不生下东宫嫡子,她将来的日子不好过。
若是皇帝驾崩,便是皇后再无权,继任帝王也会尊皇后为太后。而贵妃呢?得一太妃之位,已是恩典。
但甄家女若是能成为太子妃,那便是将来的皇后,这便不同了!如果甄家女再能生下东宫嫡子,她必能显贵于天下。
所以,长久以为,太子妃与甄贵妃之间,是有明争暗斗的。而今,太子妃突然发难,这里面的根由一定不简单。太子已经年过而立,三十多岁了。当年娶太子妃晚了一些,但说起来,也已经是成亲十余年了。
可这么多年,太子有庶子庶女出生,太子妃却从未有孕。这里面是否有甄氏的手笔呢?
皇上就说:“母后,太子妃当真就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