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正当用命之时,岂可冤杀大将!”
水镜之前,不少人连连发出叹息。
仙人既言名将,当是有才的。令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方为应有之义……我看这唐玄宗是糊涂到家了!
也有大唐百姓发出骂骂咧咧的声音,想到李隆基这个昏君的斑斑劣迹,再想到天下大乱时大家伙的下场,他们就恨得不行。
从这唐玄宗强抢儿媳开始,就糊涂到家了。咱大字不识都知道这事不能干嘞!
【天宝十五年正月,暂时没能拿下潼关的安禄山引兵南下,攻克东京洛阳,随后僭越称帝,国号为燕,年号“圣武”!】
【成天防备着亲生儿子的李隆基万万没想到,不姓李的便宜儿子反而成了“皇帝”,可想而知,收到消息的他该有多恼火。】
【不过,这时的李隆基大概顾不得愤怒了,因为他的大唐江山已是处处硝烟——正月常山陷落,五月南阳失守,当务之急,是派遣大将出兵讨贼,收复河山。】
【坏消息接二连三的同时,各地亦有好消息不断传来:这一年的二月份,朝廷大将李光弼、郭子仪东出井陉,大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夺回十余郡县;这一年的六月,平原太守颜真卿大破安禄山部将袁知泰,北海太守贺兰进明收复信都,李光弼、郭子仪又于常山郡东嘉山大破史思明所部,一举斩获数万人…
…至此,局势似乎无限向着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大唐还是那个无敌的大唐,百余年的积累终究不是轻易就能撼动!】
【人心惶惶之下,安禄山决定退军回范阳。启程不久,意外却发生了。】
【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改变了安史之乱的走向,让大唐天下走向不可挽回的结局。】
就在这时,水镜中传出咚的一声响。仿佛一支欢快飞扬的小调戛然而止。重新续起时,已变成低沉悲凉的哀音。
【让我们将视线投向熟悉的潼关。】
【在这座华夏著名的雄关,封常清与高仙芝已先后授首,取而代之的是哥舒翰。】
【此时的哥舒翰早已年迈体衰,因病在家休养,却因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纸诏书而重返战场,本就力有未逮,偏偏又有人向他进言:“既然安禄山起兵打的是诛杀杨国忠的旗号,不如我们效仿当年汉景帝杀晁错平七国之乱,先回军杀了杨国忠!】
【哥舒翰还没答应,消息先走漏到杨国忠那里,后方的杨国忠顿时搞起事来。有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先例在前,哥舒翰岂能安心?没过几天他就病情加重,只能委政于行军司马田良丘,田良丘却没有哥舒翰的威望和能力,军中将领彼此不和互相争斗都无法制止,大军上下顿时毫无斗志。虽则如此,仅仅守住潼关却没问题。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就在这里撞得灰头土脸。】
【偏偏这时,有人探查到占据陕郡的安禄山部将崔乾祐所部,向上奏报贼军毫无防备,收到消息的唐玄宗李隆基立刻下令哥舒翰迅速出击讨贼。哥舒翰无奈不已,总有外行喜欢指导内行,偏偏李隆
基是大唐天子,还真不能不听他的,只好上奏李隆基:安禄山的军队久经战事,经验丰富,怎么可能毫无防备呢?这必然是陷阱!叛君远道而来,速战速决对他们最为有利,我军该据地势而坚守,出去就中计了!】
【李隆基却表示:不听不听,我不听!】
【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几次三番催促督责,不得已的哥舒翰只能选择引兵出关。官军“南迫险峭,北临黄河”,而叛军却占据险要之地,见贼军数量不多,哥舒翰又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谁知崔乾祐乘风放火,烟气熏天,处在下风的官军将士被熏得眼睛都睁不开,叛军趁势掩杀,大量官军像饺子落水一样纷纷落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前军之败又引得后军大溃,以至于官军一败涂地,数万具
尸体塞满了河道,生还者十不存一,纷纷哭嚎着投降,只剩数百名骑兵随着哥舒翰飞驰而走。】
【于是乎,正要退兵回范阳的安禄山收下了送上门的两份大礼包——】【兵败逃亡、被手下抓来献降的哥舒翰,以及损兵折将,彻底失守的潼关。】水镜之中显出一幅对比强烈的图景。
安禄山高坐战马之上,洋洋自得:你从前总是看不起我,如今又怎么样?哥舒翰伏身于战马之前,诚惶诚恐:怪我肉眼不识陛下,才落到今日的地步。
【哥舒翰麻利地投降了,不止投降,他还主动请缨给其他将领传书,说服他们投降。不过这个计划刚开始执行就失败了,收到传书的将领甚至反过来劝他不要丢掉气节。】
【忠心耿耿的高仙芝、封常清被斩,取而代之的是老迈多病、晚节不保的哥舒翰。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唐玄宗李隆基的用人失当毋庸置疑。】
【此时,哥舒翰的投降并非最严重的后果,最严重的后果是,二十万守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危急!】
【潼关都拿下了,这还退什么兵啊?】
【安禄山意气风发,挥师直指长安!】
【情况急转直下,形势天翻地覆,身处长安的唐玄宗李隆基又要如何应对呢?】
【——他带着一家老小提桶跑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