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三人吃晚饭的时候,小院里来了一个年轻人,一番清洗后,自来熟地坐到张峰的旁边。
王通想出言赶走,张峰则笑了笑,让他自己拿了一副碗筷加入吃喝中。
张峰此时已经想起,他刚参加工作时,在准备考编时,住在出租房时的情景。
他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碰到了几个贵人、抓住了几个机会,终于彻底改变了命运。
他现在坐在这里,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警醒,有时候,人很容易迷失自己、也很忘记以前的种种困苦,从而贪图享乐、违法乱纪,从而又会回到原点。
这位年轻人名叫夏言,从学校毕业混迹社会后,在东华市开始了长达几年的寄居生活,先后住进城中村南城根、“三无小区”罗玉小区、三楼教室、城中村蟠松。
说着说着,他打开手机里的一个文档,说是他把在城中村的日子写了一本叫《蟠松村:一个城中村的背影》的网络书。
张峰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
夏言说道,在这个世上,还有无数个我,经历过无数次的漂泊和寄居,曾在黄昏看到万家灯火时黯然伤神,曾像无根漂萍一般在天地间晃悠,曾梦想有一所属于自己安身立命的房子。毕竟这世上,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他选择住在蟠松村,是因为这里离单位近,上班方便,也因为这里民房较多,租房容易。
他已经结婚两年,妻子在东华市的一个县城当代课老师,希望有一天能考进编制。
两地分居的现状,让夏言选择二个星期去一趟妻子的地方,循环往复,日子是以周为单位计算的。
这是辛酸的事情,张峰不便多问,夏言后来便说起房东的情况,老太太一家三口人。老太太,老伴,儿子。
老伴常年瘫痪,也不知什么病所致。每天临近中午,老太太和儿子将老头从卧室抬出来,摆到沙发上,摁开电视。
电视能演半天,老头也不知能否听清,只是呆呆地看着,嘴半张,偶尔“咿咿呀呀”两句,也不知说的什么。
嘴里总是流哈喇子,扯了半尺长,老太太忙毕,进屋,拾起旧毛巾,把哈喇子一擦,叹一口气。
想必老头前些年是可以走动的,因为厕所里安着铁扶手,蹲坑子起来时,可以抓着使劲,只是后来,用不上了。
老头看了半天电视,儿子在家,便又和老太太一起抬进卧室。儿子不在,老太太一人是无能为力的。只得等,有时,等不住,老太太站院子里喊房客前去帮忙。
儿子据说在一家单位上班。但夏言说他一天很清闲,每天早上睡到9点,洗刷完毕,才消消停停出门,有时干脆不去,在院子捣鼓花草。有时候,早上出了门,连续几天不着家,也不知干什么去了。
快40岁的人,说是结过婚,离了,一直没找下家。想必这样的人,没有房贷,有私家车,坐等拆迁,又有正式工作,人也长得不赖,身边的女人是不会缺的。
就在这个时候,据说是房东的儿子回来了,看着张峰等人在院子里吃晚饭,愣了一下,但马上明白过来,应该是新的房客。
王通出于礼貌,站起来与他打了一声招呼,不过,这个男人却是冷淡回应,
夏言倒是解释了理由。
第686章已经难以融入
夏言解释道,人家是房东,我们是房客。人家自觉高人一等,是看不起我们这些租客的,眉目间、言辞里,也多是不屑和一种管理者的感觉。
张峰看了看王通,温和地笑了笑,王通当然不会再说什么。
夏言说老太太还有一个大儿子,住楼房,算是另外一家人了。平日里也不见得来,孙子也很少来。
只是有一次孙子报名读书,大儿子托小儿子找人花钱往好学校报。最后,花了几万元,找了市里的人,结果没办成。临近开学,一家三口,焦急万分,来老太太家,商量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