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点睛之笔
鲍勃-伊格尔前往电影院,自然不是为了观看电影也不是为了贡献票房,而是近距离感受电影的放映氛围,并且深入了解普罗大众对电影的观感。
平时,这项工作交给市场部负责,那才是专业工作;但现在情况特殊,迪士尼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如果他们希望抓住机会赢得优势,就必须亲力亲为。
“三张‘公主日记’。”
鲍勃自然有他的考量,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前来看电影,即使被记者看见又或者是公司内部有传闻,他也能够堂堂正正地还击回去,不需要心虚。
“公主,公主真的太漂亮了!”
“我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演员,就好像芭比娃娃一样。”
“啊啊啊,真的是完美实现梦想呢。”
叽叽喳喳地,前一场放映结束之后,女孩们眉飞色舞地热议讨论起来,一个个手舞足蹈地表达内心的激动和雀跃,这样的画面才是最真实的反馈信息。
和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或者图标相比,真实感扑面而来。
对此,鲍勃并不意外——
“公主日记”的成败焦点就是安妮-海瑟薇。
选角成功也就意味着电影成功了一半,再加上朱莉-安德鲁斯的号召力,这奠定了电影票房表现出色的基础。
然而,这不够。
如果是这一点,在电影上映之前,迪士尼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准确来说,从制作阶段就已经瞄准市场制定相关策略,前期宣传也围绕着安妮展开,这不足以成为电影映票房迎来一个小高潮的意外因素。
如果迪士尼想要对症下药地展开后续推广和宣传,尽可能释放出电影票房的能量,他们就需要抓住这个意外关键。
“噢,上帝上帝上帝,那才是我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白马王子?你确定?”
“当然,他不是传统的白马王子,他更像是骑士,对,百花骑士,但你不觉得,他真的太完美了吗?”
骑士?
鲍勃一愣,脑海里不由想起映式上的那个身影。
他的名字是……安森-伍德?
从规划来看,“公主日记”的爱情线几乎没有存在感,迈克尔的戏份甚至不如乔什,他只能看做是迪士尼典型“完美结局”的一块拼图,一切都是套路。
然而,继映式后,鲍勃又再次听到安森的名字。
难道……安森就是这个未知因素?
收拾思绪,鲍勃带着两个女儿进入放映厅观看电影,但他的注意力不在电影上,而是细细观察观众们的反应。
和映式不同,这些观众纯粹就是买票进场的普通人,他们不会顾虑媒体顾虑主创团队的脸色,喜欢就是喜欢、无聊就是无聊,完全没有必要掩饰自己。
鲍勃需要的,就是这份真实。
非常非常意外的是,全场惊呼声和感叹声最多的,居然是迈克尔带着面具拒绝米娅舞会邀请的那一幕,可以听到心碎的声音、也可以听到感动的轻叹,那些没有修饰的本能反应让整个放映厅显得格外热闹。
电影,结束了。
九十分钟,比想象得快,愉快的时间飞快地从指尖溜走。
脚步离开放映厅,返回电影院前厅,正好可以看见一群年轻人准备买票进场,一下就敏锐地捕捉到重点。
“……不不不,不要‘尖峰时刻’,我听说这次续集不好看,我们看‘公主日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