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满脸狐疑地看向安森。
“你的意思是,他们相遇过一次,却因为乔尔的却步没有下文,结果两个人再次相遇的时候,克莱门汀还是爱上了乔尔;而且,这还不够,第三次相遇,两个人依旧坠入爱河?”“见鬼。”
“这个乔尔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克莱门汀一而再再而三地爱上他?”
“我理解乔尔一再爱上克莱门汀,她的自由、她的疯狂、她的浪漫,让人忍不住向往,但是乔尔呢?”
“这不合理。”
一下,凯特就抓住核心——
同时也是“暖暖内含光”试图探讨的东西,一种宿命式的爱情。
准确来说,这是合理的,数不胜数的爱情故事都是一种命运式的拉扯,那些离别那些痛苦,最后还是把两个人指引到一起,这无疑是具有强大力量的。
但一部真正优秀的爱情电影,不是仅仅依靠“命运”一词就把两个角色捆绑到一起,而是在命运之外传递出灵魂层面的共鸣和羁绊,“当哈利遇上莎莉”、“西雅图夜未眠”、“恋恋笔记本”等等等等全部都是如此——
他们,注定爱上彼此,却不仅仅是因为宿命,更多是来自灵魂的共鸣。
这也恰恰是“暖暖内含光”剧本里欠缺的部分,震撼、冲击、感动过后,却少了一点余韵。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余韵,它往往就是观众愿意回味愿意咀嚼愿意重新返回电影院的原因,也是经过时间沉淀和打磨之后成为经典的关键,
安森想,如果依靠剧本来改变这一点,估计困难,因为查理的剧本已经承载太多太多,塞不下去了,再继续硬塞东西的话,只会贪多嚼不烂,最后让电影显得臃肿不堪;但是,演员可以通过表演弥补。
现在看来,安森和凯特的想法不谋而合。
安森没有犹豫,马上顺势说到,“这就是演员的工作,挖掘出角色身上的魅力,成为彼此惺惺相惜的火花。”
凯特眼睛里流露出些许迟疑,上下打量安森一下,“你不会在胡说八道吧?”
安森没有着急否认,摊开双手,“这是一种可能。”
如此坦然如此诚恳,凯特又迟疑片刻,“所以,你认为的原因是什么?”
的确,在“暖暖内含光”的故事里,这不容易。
查理-考夫曼的创作初衷就是设置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却一次又一次命运式地爱上彼此,所以乔尔和克莱门汀两个角色的棱角色彩完全不同,甚至是互为反面的。
剧本真正聪明的地方在于,它回避了一个重点,在第一次相遇的时候,爱情生的这个动作是如何完成的?
一见钟情吗?
电影含糊掉了。
第二次相遇,剧本根本没有提两个人如何坠入爱河;第三次相遇,电影则是以”似曾相识”的宿命相遇让两个人产生相遇,伴随故事的推进,这种宿命的概念自然而然就说得通了。
然而,宿命论的根基,也就是第一次坠入爱河,在电影里没有给予一个清晰地展现。
所以,安森认为,应该由演员去填补这些空白。
正好,这件事安森需要对手戏演员携手完成,又或者换一个角度来看,安森和凯特讨论的过程碰撞的过程,就是乔尔和克莱门汀产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