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自己清醒过来之前,卡尔已经出现在了“光影”,和一群全新小伙伴们一起探索电影第二个版本的结局。
后来,卡尔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记录在博客的影评里。
“……我们总是忍不住想,如果当初这样如果当初那样,生活是不是就不一样,然而安森-伍德用一部电影的时间以及整个电影的上映策划来讲述生活的不可控:
与其梦想着完美,不如坦然接受那些意外和缺憾,不如坦然拥抱那些伤口和痛苦,寻找继续前行的力量。
的确,‘蝴蝶效应’的剧情……幼稚而愚蠢,为了凸显戏剧效果,单线程的叙事方式完全无法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复杂;但恰恰是在这样的叙事背后,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
看,简单吧,如此简单的剧情如此简单的故事,屏幕前的你,如何选择?
电影给出五个版本的结局,你喜欢哪个?
以观众的选择完成这部电影的最后句号,真正的句号:
也许,法国人喜欢悲剧;也许,美国人喜欢大团圆;也许,华夏喜欢遗憾的残缺。
诸如此类等等。
这,才是电影最狡猾的地方,坐在大屏幕前的你,也成为安森这项社会试验的一部分,包括那些高高在上的影评人也不例外。
当你们嘲笑安森是花瓶的时候,安森正在嘲笑你们的愚蠢。
所以,你真的看懂了吗?”
在自己的博客里,卡尔畅所欲言,完全没有掩饰自己的观点,不仅是赞美电影,同时把枪口对准那些自命不凡的影评人,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评分?
卡尔没有评分,这是博客,只有他自己的观点。
但在博客的最后,卡尔的确以“力荐”、“必看”的字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毫无疑问这是不容错过的一部作品。
这篇博客,引起巨大反响。
先在欧洲本土,而后经过翻译,跨越大西洋又跨越太平洋,在全球范围各大论坛大范围地传播开来,引起一系列热议。
热度,还在节节攀升,甚至离开影迷的小小圈子,在其他族群之间吸引注意力,再次站在争议的暴风眼中央。
浩浩荡荡的风暴中心,有网友出了灵魂提问:
所以,结局到底是什么?
絮絮叨叨废话了那么多,不就是一种电影营销策略嘛,没有必要强行上升高度,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宣传手段而已;所以,电影正式公映二十四小时了,五个结局全部出现了吗?有人找到全部答案吗?
在热闹的氛围里,总是有人泼冷水,总是有人扮演理中客。
只需要稍稍等待一会,网友们就会乖乖地把五个版本结局全部贴上来,然后这些理中客们又会居高临下地展开批判:
不过尔尔。
然而!
这次情况稍稍不同。
在网友们纷纷响应号召公布结局之前,一种观点悄然蔓延开来:
拒绝剧透。
在2oo3年的当下,因为社交网络还没有出现,信息传播以及曝光的可能性比较低,“剧透”这件事并没有上升到全新高度,尽管人们依旧不喜欢剧透;但局限在论坛里的剧透,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看到。
所以,网友们警惕心暂时还没有那么强。
但这次,没有人知道这股风潮是从哪里开始的,“拒绝剧透”的口号浩浩荡荡地开始在各大论坛全面铺陈开来:
网友们相信,他们应该由自己来决定,是否需要看到全部结局,又应该看到什么结局?不需要其他人多管闲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