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故事与现实,与知名画家比较
姜哲的画室内,播放着舒缓的音乐。
他坐在工作台前,拿着削笔刀,正在有节奏的削着铅笔。去掉一圈木质外皮,把笔芯留出1。5~2厘米长,再削尖,削好一支,又拿起一支……把所有工具准备好,检查一遍,装进工具包。
他洗漱一番,回到客厅,视线落在桌上的佳士得拍卖图录上。
从汪真的画廊回来,他一直在考虑想两人的对话。她的无意中提到,起飞的机会,对他有所触动。尽管不愿意去想这个话题,但是,这个问题总是在心里萦绕。
不能否认的是,他一直在期待这么一个机会。之前无论是获奖,卖画,拍卖作品,都是在一步一步的提升知名度。但是,这种提升就像抓在手中的流沙,很实在,但时间一过,似乎随时在流散。
他看看钟表,还没到固定的休息时间,就坐到桌旁,重新翻看图录,试图从这些同行的作品中,寻找到答案或者慰藉。
这本图录上,有两个拍卖专场的内容,一個专场是当代画家的作品,另一个专场,是从19世纪2o世纪的画家作品,也包括一些名家的习作。
总体来说,估价相差极大。有几千美刀,也有几十万,上百万美刀。
姜哲注意到一幅欧仁布丹的油画习作。尺寸不大,画的是花园土路,估价是5万~12万美刀。
这个价格,有些对不起这位画家。他可是莫奈的老师,也是一位很优秀画家,他的作品即便比不上莫奈,动辄创造记录,也不应该是这个价格。
姜哲仔细看了介绍,才明白,这幅习作在画家活着的时候,应该是不会拿出来卖的练习。
随着时间推移,好作品都被大机构收藏,其次被收藏家收藏,剩下的,能拿出来卖的画,也就是这些习作甚至是赝品了。
姜哲从这个例子开始,对比一些当代画家的作品。现图录中的一些文案,让人叫绝。
画廊或者拍卖行,正在努力向市场推荐这些当代的画家作品。既是营销作品,也是营销画家本人。就像汪真所说,在这方面人家是积累了一二百年的经验。
姜哲翻到自己作品所在一页。按照佳士得拍卖行的预估价,2。5万~4万美刀,再多算一点儿,自己把两个月的学习积累奖金堆积上去,应该能到5万,甚至6万美刀?
他猜测数字,进而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个故事。
那是上高中时期,某位专业课老师讲起,国内有位知名画家的一幅作品被人看中。客户打电话想买,可惜,这位画家坚决不卖,甚至摔了电话。姜哲记得这件事,是因为,专业课老师所说的故事中,有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显眼的数字,5万美刀。
按照当时的汇率,大概是4o万人民币,这个故事本想说明画家不为名利所动。但是,震惊学生的,却是这个数字。
因为这位画家非常有名,甚至引出了关于国画笔墨的论战,所以,姜哲记得,这位画家的作品价格越来越高,甚至过亿。
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在画家去世之后,一些事情被披露出来,才得知他的背后,是有大集团的帮忙运作。
从2ooo年初之后的二十几年里,价格从几十万上升到上亿,不得不感慨,艺术市场的变化之大。
之所以称作故事,姜哲猜测,其中应该有不实之处。尽管如此,现在,自己的作品拍卖价格,是不是也可以和这位画家比一比。
得意之余,他还想到,自己的实力,能不能撑得住这个价?
想来想去,似乎自己能做的,或者说能想到的,就是不断积累,借用系统,提高自己。无论市场怎么变化,自己需要一些应对变化的底气。
姜哲放下图录,准备休息。
明天是素描课程,自己要在一幅幅的练习,积攒底气。
周一清晨,姜哲驾车开到了学校的停车场,打开车门,一股凉意从车门缝隙进来。